一、培养目标
本实验班的试验是省教改培育项目《“四位一体”,构建新闻传播学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影像传播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目的在于通过学院与媒体共建的形式,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实现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以增加学生在媒体实践的机会,更早地更深入地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运作方式及工作特性,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在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竞争力。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实验班人数:本期实验班31人
要求:以自主报名为主要方式,结合学生综合测评排名、学生专长(例如有无获奖作品、有无作品在市一级电视台播出、以往参加广播电视实践情况等),进行认真的挑选
三、时间
2007、3、4、——2008、1、26
四、实验班实践基地
南方电视台体育频道、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珠江频道、新闻频道
五、授课形式
时间 |
内容 |
教学形式 |
授课地点 |
2007、3、4——2007、6、2 |
按教学计划课程进行教学 |
集中授课 |
学校 |
2007、5、8——2007、6、9 |
在本学院进行强化综合实践 |
实践教学 |
学院 |
2007、6、10——2008、1、26 |
参与实践基地栏目的策划与建设,节目制作各流程 |
实践教学 |
实验班实践基地:南方电视台体育频道、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珠江频道、新闻频道 |
2007、9、9——2007、10、27 |
与实践同步,本系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开设《电视新闻学》《影视作品鉴赏》等课程 |
定点、集中、专题式授课,与实践同步 |
实践基地 本校 |
2007、10、28——2008、1、26 |
与实践同步,实践基地开设教学计划已有课程《电视摄像》,《电视照明与布景》《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后两门课为第八学期课程),并且各频道结合自身特点,各开设2——3个系列专题讲座作为课程,如《体育新闻》《体育栏目的策划与创作》《访谈节目的创作》《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新闻节目策划与编辑》《电视台运作机制介绍》等等 |
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每一专题1个专业限选课学分,每专题开设3—4次讲座,每上完一个系列讲座交一份听课报告 |
实践基地 |
注:1、为了更为密切联系学院、实践基地、学生三者的关系,弥补授课时数,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将建立一个网站,作为三方交流的平台。
2、经过调查,实验班同学所修的本方向学分集中在8——10个学分,离教学计划所要求的14个学分相差不大,而如果按照本计划,学院与电视台共同开出的课程与讲座学分已有10个以上,所以对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做一系列调整:
l 取消《电视美学》《视觉心理学》
l 把第八学期的《电视照明与布景》《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调整到第七学期,由电视台开出。
l 《影视作品鉴赏》由本学院教师与电视台共同开出,本学院教师讲电影方面的内容,电视台讲电视方面的内容。
l 考虑到实践的连续性,所有面对实验班开设的课程都采取集中教学,教学时间安排在下午或者晚上。《电视新闻学》每次4学时,共6次课(实验环节在电视台进行),《影视作品鉴赏》采用讲座形式,本学院教师3次讲座,电视台安排3次讲座。由电视台开出的课程基本上采用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每专题开设3—4次讲座。
六、成绩认定
各门课程成绩认定以任课教师要求为准,结合作品,听课报告,小论文来评分
实践成绩认定:实践结束后学生提交专业实践评价表,实习总结,实习作品清单,实习代表作品,实习工作照装订成册,由实践基地指导老师和学院指导老师各自给出学生实践成绩,各占50%。
成绩分值标准:实践表现30%,实践作品成果50%,实践总结20%,
七、实验班管理
1.在学生实践期间,我们将采取学院和媒体指导老师双向负责制,每个实习基地由1——2名老师负责,每个学生都有学院老师和媒体指导老师共同指导,监控学生实践全过程,完善整个专业实践评价体系。
2.在实践期间,实行定期汇报情况、定期检查、中期实践评价,最后实践评价鉴
定、实践总结报告,并要求提交实践作品成果和工作照。
3.实验班学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既要遵守学校各要求,也要遵守实习基地各项要求。
4. 实验班学生在接受指导老师的监督的同时,加强自我监督和小组监督。根据频道和岗位的特点,实验班分成6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实行互相监督,小组长负责
5.严格遵守实践基地各项纪律,无故超过5天不上课或者不到实践基地上班即取消其实验班学生资格,并取消其实践成绩。
八、实验
本系指导老师职责:
1. 定期检查实习生工作、学习情况。每周接受实习小组长汇报一次。
2. 与实习基地密切联系,及时处理各种反馈意见。
3. 作为助教跟进本实习基地开设的课程和讲座情况,负责考勤以及评阅学生听课报告并打分。工作量计算上按照实际学时X助教的系数
4.实习结束后,及时给出实习总成绩,推荐出本组优秀实习生。
实习基地指导老师职责:
1. 定期与系里指定指导老师联系,通报实习生情况
2. 跟进并开出相关课程和讲座。
3.实习结束后,及时完成实践评价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