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沟通、融合”成为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聚焦的关键词。2006年11月18、19日,2006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两岸四地数十所院校的新闻传播学子共聚复旦,讨论基于先进技术之上的传播变革——这种跨地域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本身就呼应了大会“沟通与融合”的主题。而香港、台湾及新加坡传媒学子的首次加入,也标志着这项学术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令人关注的是,本次年会增设了“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新闻传播学分论坛”,主题为“跨媒体时代:传播变革与社会转型”,20名博士研究生的参与大大提高了本次年会的学术含金量。
本次年会开幕式也一改往届邀请知名学者唱主角的传统,全部由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生担任演讲嘉宾——06级博士研究生、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芮必锋, 04级博士研究生、《新闻记者》副主编刘鹏和05级博士研究生吴畅畅和李静,分别就“传播学研究视野”、“网络时代媒体变局”、“媒介与身份认同”以及“传媒的政治经济学视野”等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
两天会议期间,新闻学子们围绕“传播理论与社会发展”、“专业理念与历史变迁”、“电视叙述与视觉传播”等学术话题进行了论文宣读和学术交流。在特别增设的“POSTER”(海报展示)环节,20名论文入选代表轮番接受点评教授团的及观众的正面“拷问”。闭幕式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吕新雨、陆晔两位教授分
为活跃气氛、增加交流,组织者还特地举办了一场“新闻晚会”,放映以美国著名电视调查栏目《60分钟》故事为原型改编的影片《惊暴内幕》。上海电视台著名深度报道栏目《1/7》责编施喆来到活动现场,与新闻学院
本届年会共收到全国各地的硕士生论文200余篇、博士生论文50余篇。经专家匿名评审,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的20位博士生和34位硕士生的论文入选。
据悉,这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连续第六年主办这项学术盛事。作为国内新闻与传播学界首创的、完全由学生自己倡议、筹办并“唱主角”的学术会议,通过连续六届的举办,“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已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历史最久、水平最高的研究生学术盛会,也是各地新闻传播类院校研究生参与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活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成为年轻学子交流沟通、讨论争辩的理想舞台。
附:2006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日程安排
主题:技术、沟通、融合
时间:2006年11月18日-19日
地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学楼
具体安排:
开幕式 9:00-9:50
主题发言10:20-11:30
第一轮: 13:30-15:10 (新闻学院教学楼202/203)
第1场(博士*4):传播理论与政策法规-1
第2场(博士*4):传播理论与政策法规-2
第二轮:15:30-17:35 (新闻学院教学楼202/203/204)
第1场(硕士*5):新闻理论及新闻史
第2场(硕士*5):传播理论与新闻实务-1
第3场(硕士*5):传播理论与新闻实务-2
新闻晚会之影视观摩研讨沙龙
1、时间:18:15-21:45
2、地点:新闻学院中庭
3、内容:放映影片《惊暴内幕》/嘉宾及代表研讨
4、嘉宾:
——施 喆 上海电视台著名深度报道栏目《1/7》责编
——陆 晔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 静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
——许 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博士后
第一轮: 8:30-10:10 (新闻学院教学楼202/203)
第1场(博士*4):媒介管理与网络传播
第2场(博士*4):媒介建构及信息素养
第二轮:10:20-12:00 (新闻学院教学楼202/203/204)
第1场(硕士*6):媒介融合与网络传播
第2场(硕士*5):媒介管理与网络传播
第3场(硕士*5):媒介功能与文化传播
第一轮:13:30-15:10 (新闻学院教学楼202/203)
第1场(博士*4)媒介建构与新闻话语
第2场(硕士*3)媒介建构与视觉传播
第二轮15:20-16:20
硕士POSTER论文发表
地点:新闻学院中庭
学术年会闭幕式暨颁奖典礼
1、时间:16:30-17:30
2、地点:新闻学院蔡冠深报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