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庸“被逝世”到陈丹青“被辞国”,再到形形色色的不实传闻,微博上的假新闻可谓不少——于是就有热心者专门从事微博辟谣,并成立了一个“辟谣联盟”组织,发布各种辟谣信息,发布事实和真相,澄清不实微博传闻。
按理说,这是一件很阳光的大好事,既有利于公众看到真相,也有利于微博的自我净化——可这件好事并没有赢得应有的好评,反而引起很大的争议,辟谣者及其“辟谣联盟”在网络上很不受欢迎,甚至遭遇许多非议。也许因为这个“辟谣联盟”的几个发起者和参与者身上的某种色彩过于鲜明,加上个别人的公信力本就不高,网络声誉本就较低,使得众多网友本能地排斥他们的辟谣。
我倒不赞成这种因人废辟谣的立场偏见。一事当前,先问真假,面对辟谣,首先不要问辟谣者的身份,不要问辟谣者的立场是什么,别管他是不是选择性辟谣,而去关注他的辟谣内容:他发布的信息是不是真的,他辟的谣是不是真的属于不实传言——这是评价辟谣的最核心的标准和最优先的价值次序。真假优先,立场其次,因为立场有不同,身份有差异,政见有分歧,而真相和事实只有一个。这种只有一个并可以证实或证伪的“真相”,应该成为不同立场者的基本底线和共识。立场可以不同,言论可以多元,但判断的事实基础却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传播假新闻,并以不存在的事实作为言论的依据。
为谁说话,这只是立场问题——不能因为对其“为谁说话”立场的不满,就否认其传递的真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