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广播电视是什么?

2021-05-25 19:25:00

来看看同学们关于广播电视诞生发展的优秀读书笔记,加深对广播电视的了解吧~


欧子萌

《世界及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论》


      广播电视最初是作为人类技术的新发明而存在的。单个技术的发明往往是偶然的,但某一类别或系统的技术背后往往拥有“人类需求”的社会动因,任何一种技术发明都是历史的必然。广播电视的出现其背后是克服空间限制的需要和真实地模仿、复制客观现实的需要。在口语传播、图像传播、文字传播等先前的时代,传播的速度和空间都受到了限制,直到电子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同时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世界广播电视

发展史论


 1.广播技术的发展 

广播技术是从无线电的发明到声音录制、存储技术的发展再到收音机技术的发展才逐步成熟的。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对于广播技术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广播首次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登上历史舞台,它有着与报刊等印刷媒介迥然不同的品质和特征,并对印刷媒介形成了挑战态势。新旧媒介是相互借鉴又相互压制与反抗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原因是早期的广播技术缺乏独立的新闻采编力量,且收音机还未普及,没有足够的听众构成广播的广告市场,无法承担较高的节目制作费用,因此早期的广播新闻节目是靠兼容报纸的内容完成的。广播一方面是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另一方面也作为机械复制技术存在,即它不断提升“模仿能力”,这就涉及人类对声音的录制和编辑能力。磁带的发明、收音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广播录音新闻、广播流行音乐等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广播事业的推广。

 2.电视技术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电视机是于1925年由贝尔德发明的,但这还只是属于机械电视,存在着较多的缺点,例如说过于笨重以及工作噪音太大等。直到1929年电子电视的出现使电视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电视录像技术和传播技术对电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电视刚刚诞生的时候,由于缺乏录像设备,所有的节目都必须现场直播。电影是早期电视节目的主要来源,因此早期的电视有“小电影”之称。在当时,美国发明的第一台磁带录象机体积比一辆小汽车还大。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录像机正逐渐被可写式数字光盘所取代。电视的传播技术历经了微波无线传播、卫星传播和光缆传播三个阶段,直至今天,我们依旧依赖通讯卫星给我们带来及时、便捷的电视新闻服务。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电视光缆和互联网的光缆可以合而为一,进而有可能开辟崭新的人类传播格局。 

 3.广播媒介的发展 

广播发展的基础是技术,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广播的发展却是得益于社会变迁。席卷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广播事业发展的两大契机,它们造就了世界广播发展的黄金时代,奠定了广播传播的两个基本特性——感染力强和伴随性收听。著名的“炉边谈话”突显出了广播非常有效的社会动员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强化了广播“社会动员作用”和“伴随性收听”的优势,比如丘吉尔演说、日本“东京玫瑰”事件等等。

 4.电视媒介的发展 

二战后电视媒介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1948年,美国实力雄厚的两家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全国广播公司(NBC)开始建设其电视事业。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将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当时的电视对此次登月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全球近10亿人在电视前同步观看了这次划时代的人类壮举。同时,电视的文艺、娱乐类节目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电视媒介的兼容性发挥了突出作用,很多其他媒介或艺术形式被兼容进电视体系,例如说“肥皂剧”、音乐、电影等。

 

二、中国广播电视

发展史论


 1.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挫折 

中国电视事业诞生于1958年,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中国电视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中国当时正处在“大跃进”运动中,这一运动给了中国电视一个有力的推动;二是中国当时处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中,因此新兴的电视媒介也必然会被纳入到当时整个政治斗争的体系中去。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在当时电视新闻节目是肩负着政治使命来制作的,拍摄电视成为一种国家行为,当时中国电视新闻最主要的功能不是在于国内传播而在于国际宣传。文革时期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曲折发展的阶段,文艺界掀起了对“资产阶级文艺”的大批判,广播电视也未能幸免。极“左”思想影响了中国广播电视人的节目制作理念,在当时广播电视的宗旨为“政治挂帅”和“以阶级斗争为纲”,广播政治内容急剧增加,文艺节目几乎消失,没有任何服务类节目。听众讽刺“文革”期间中央台的广播节目是“早上报摘,晚上报摘”,各地方台也是机械地转播中央台的节目。但同时,文革时期对广播电视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硬件建设方面。在当时,电视台数量有较大的增长;形成了全国电视网;彩色电视和卫星电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改革开放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腾飞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长期处于社会矛盾之中,广播电视媒介的首要功能就是宣传功能和社会动员功能,媒介的变革和发展要服膺于政治的需求,其信息沟通功能、娱乐功能、服务功能都得不到健康的发展。80年代“文人电视”的崛起以及“九三变革”刷新了中国电视记录的语言,创新了中国电视界的经营体制。同时中国电视兴起了娱乐化的浪潮,我们熟悉的《快乐大本营》便是于1996年在湖南电视台推出,此后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选秀节目在电视文化中也掀起了一股娱乐风潮。我们也可以看到直到如今,娱乐化还是电视事业一重要功能,每年推出的娱乐节目种类纷呈,尤其是真人秀类节目在现在更是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和喜爱。

 

 3.新世纪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新世纪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发展倾向影响了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新格局。在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下,电视机构不可避免地要在网络上拓展自己的空间。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形成,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选择网络电视平台,例如爱奇艺、芒果TV、腾讯视频等等,如此传统电视行业就将面临挑战,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寻找突破,找到其发展地位,将是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一重要问题。




黎星妤

《电视的发明诞生的历史梳理和思 考》


电视的发明和诞生的历史

 一、前期

 (一)光电转换 

1.1817年,瑞典科学家贝采里乌斯首先发现化学元素硒。

2.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埃蒙德·博克勒尔发现了电化学效应,使光现象与电现象联系在了一起。

3.1865年,工程师约瑟夫·梅发现硒有光电效应。1873年,约瑟夫·梅正式发表了硒元素光电效应的学术报告,指出把光变成电信号传送出去是可能的,从理论上证明了用电信号传播图像的可能性。

4.1839年,法国科学家白克勒尔发现,给某种化学物质充电,可以使其发光,这样,人们就可以把“电子信号”转为“光信号”。荧光效应成为电视荧光屏工作的原理。

5.人类依据光电效应原理获得了捕捉、录制图像的能力,而“荧光效应”原理最终使图像得以显现。

 (二)电视原理 


1.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利用硒光电池发明了机械扫描盘,开创了电视扫描技术的先河。由于尼普科提出了用电传送图像的基本思路,并对未来电视可用器件也提出了设想,被后人誉为“电视鼻祖”


二、诞生


 (一) 发明电视 

1.1924年,英国科学家约翰·贝尔德用尼普科的原理制造了机械扫描电视机。1927年,贝尔德利用电话线,成功地进行了伦敦至格拉斯哥的电视图像传送。1928年,他利用无线电波将图像从伦敦传到纽约。这些传送试验证明电视画面可以通过无线电作长途传播。


  ● (二)实验性电视广播 

1.1929年秋,英国开始实验性电视广播,第一次公开播出的电视节目是著名工程师弗发明的电视讲话。1930年,英国广播电视公司与贝尔徳合作,试验成功了有声音的电视图像广播。

2.1927-1929年间,美国贝尔实验室伊夫斯和德国人克拉温克尔先后完成了电视系统的实验研究。

3.1935年,美国纽约建立电视台,向70公里的范围播放电视节目。同年,希特勒掌权的德国柏林也播出了电视节目。


 (三)创办电视台 

1.1936年英国广播电视公司(BBC)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电视发射台,于11月2日开始了黑白电视节目的定期播出。

2.1937-1938年,法国、苏联等也建成电视台并播出了节目。

3.受二战影响,大量的电视台停止了电视节目的播出。直到战后,苏联最早于1945年恢复播出电视节目,英国于1946年恢复播出,20世纪50年代,其它各主要国家也都相继恢复或创建了电视台。


三、发展


 (一)大背景 

20世纪50年代是世界电视事业开始大发展的时期。1949年全世界还只有美国、英国、法国、苏联、荷兰、意大利6个国家办有电视台,到1958年年底已经有67个国家开办了电视台。


 (二)具有重大意义的电视发展技术 

1.电子电视

(1)1907年,俄国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罗津格得到了设计电子显像电视机的专利。1911年,他研制成功了电子电视模型。

(2)法恩斯沃斯和兹沃里金同时发明了电子电视,两人分享了发明专利,前者得到电子扫描传送电视图像的发明权,后者则得到了显像管的专利权。

(3)1946年,美国播出了全电子扫描电视。从此,电视由机械扫描时代进入电子扫描时代。

2.彩色电视

进一步的发明研究:

(1)190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冯·伯克兰提出了彩色图像传送原理。

(2)1928年,贝尔德试验了彩色电视。

(3)1929年,美国电报公司工程师艾维斯运用电子技术实现了彩色电视画面的再现。

(4)1930年,贝尔德提出了“彩色电视系统构想”,历经曲折,于1946年6月8日成功公开演示了他发明的彩色电视机。

三足鼎立的三种彩电制式:

(1)NTSC制简称N制,是美国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的英文缩写,也称半行频偏置的正交平衡调幅制。主要用于北美、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SECAM是顺序传送彩色和存储的法文缩写,也称逐行轮换调频制。主要运用于法国、俄罗斯、东欧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

(3)PAL制是相位逐行交变的英文缩写,亦称四分之一行频偏置的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主要应用于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非洲和中东部国家及地区。

3.发明录像机

(1)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制的电视用磁带达到播出质量水平。在1951至1952年间,录像磁带系统得以公开展示。1953年,在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彩色电视技术标准后不久,美国无线电公司展示了适用于彩色电视和黑白电视的图像磁带录制系统(VTR)。

(2)1956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首先将VTR系统投入使用。

(3)20世纪60年代后期,电子新闻采录系统(ENG)在美国投入使用。

对于磁带录制系统的重要意义:与电影胶片相比,磁带录制系统不用洗印的优点大大简化了电视制作过程,提高了制作效率。在这一系统上,特技操作更简便易行,声像采录质量提高,节目内容修改方便,为电视制作者们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4.有线电视

(1)定义:有线电视(CATV)是通过电缆组成的传输分配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的区域性电视广播方式。又称闭路电视、电缆电视。20世纪70年代光缆逐渐取代电缆。

(2)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美国,有线电视的最初形式是共用天线系统。

(3)20世纪60年代后期卫星电视技术出现后,有线电视才真正进入大发展。1975年12月,美国无线电公司发射了同步的“通信卫星1号”,标志着现代有线电视业的开始。

(4)现代有线电视的特点:节目容量大;不易受干扰、信号稳定、质量高;有线加密可实现付费电视;可进行双向传输;可与计算机网络连接,提供多功能服务。

5.卫星电视

(1)1960年10月4日,美国成功发射了“信使1B”,这颗实验性卫星能够接收和播发无线电信号,是第一颗主动式有源卫星,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即时传播。

(2)1962年6月19日,美国宇航局(NASA)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A)合作发射了“电星1号”,这颗卫星为低轨有源星,它成功地转播了电视信号。

(3)1962年12月13日,美国发射了“转播1号”卫星

(4)1964年8月美国发射的“同步3号”卫星是第一个圆满进入轨道的同步卫星,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第一颗固定的、可以从事洲际电视传播的通信卫星。

(5)1964年8月20日,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正式成立。1965年4月6日,该组织第一颗国际商用同步卫星升空,6月正式启用,名为“国际电信卫星1号”,又称“晨鸟”卫星,这标志着世界进入国际卫星传播时代。

(6)系列系列配套的“国际电视卫星”陆续问世,通信能力大大增强,转播价格大幅下降,全球电视转播使世界人民大饱眼福。

(7)直播卫星是专门或主要转播电视的卫星,与一般通信卫星相比,期节目可以不必经过卫星地面站直接到达用户家中。

(8)日本广播公司(NHK)自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发展卫星系统。1984年4月,日本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应用直播卫星“百合2a(BS-2a)”。

(9)通信卫星改变了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先录制成磁带,然后运送到目的地为听众和观众“重播”的历史,使跨洋直播成为现实,加快了“地球村”的形成。随着卫星传播的技术不断改进、效益日渐提高、价格日异低廉,在一些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人口分布不均、语言差异大的国家和地区,国内卫星也逐步得到采用,成为一种普遍的电视覆盖方式。


关于电视的发明与诞生的思考:

  电视的发明与诞生既是科技进步的理性的发展带来的成果,也是人类需求的感性的发展带来的成果。在《当代广播电视概论》中作者曾言:“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单个技术的发明往往是偶然的,但某一类别或某一系统的技术发展背后却拥有‘人类’需求的社会动因,即任何一种技术发明都是历史的必然。”这其中蕴含着人类希望克服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一种本能的需求。

  在传播学中,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被分成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以及电子传播时代。口语可以说是最原始,但也是最灵活、最常用的一种传播手段。但其在时空方面的局限显而易见,口语常用于面对面的交流,对于远距离的交流而言仅依靠人体这一载体的口语传播是无法进行的;对于时间而言,口耳相传也有其极大的局限性,首先是信息难以保存完整,甚至无法保存。而且即使保存下来因为一传十、十传百,最终的信息也无法保证其最初的样貌,甚至会发生误传。而文字传播使得信息的保存更加方便,而且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了,但是文字和图像更倾向于时间上的保留,对于空间上而言有一定突破但并不明显。然后来到了印刷传播阶段,纸张、印刷术、印刷机器的发明,以及当时交通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的传播第一次大规模地突破了地理的限制,拥有了更快的传播速度。随着技术的进步,印刷技术的改进,报纸的价格逐步降低,使得报纸的受众得以扩张到普通的大众,这也是一大空间上的突破。最后我们来到电子传播时代,电报、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人类的传播技术取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革命性的、颠覆性的突破,在人类的传播史上有着其无可比拟的里程碑式的意义。而电视的发明与诞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电视主要是靠图像与声音的结合来传递信息,能实现这样结合的传播媒介在当时应该也算是一项巨大的突破。相较于其他的传播方式,通过电视的传播具有着打破时空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而就如老师上课所言电视可以称为一门“时空艺术”。它同时满足了人类对于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需求,我认为这也是施拉姆将电视称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时间方面,由于硒元素的发现以及光电效应的原理的运用,人类得以对画面进行录制与捕捉,又因为荧光效应的发现,使图像最终得以显现,再凭借“电”这一媒介,电视画面得以极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到后来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家融合电影胶片的记录手段,将一开始只能直播的电视节目变成了可以留存的影像。再之后磁带录制系统的问世大大提高了电视制作的效率,为电视制作者提供了更加优化的制作技术,使电视的制作时间也有了一定的突破。随着技术的发展,可写式数字光盘的出现、数码音像编辑系统的出现都为电视制作注入着新的活力,使得电视可以播放的时间更长,画质、音质也更佳了。

在空间方面,电视传播技术也经历着微波无线电传播、卫星传播和光缆传播三个阶段。科技的发展、科研人员的不断创新突破使得电视从开始面向几个地区,到后来面向十多个国家,再到面向国际、面向世界,使得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更快的成为了更鲜活的现实。

在了解和梳理电视诞生的历史时,可以感受到电视的发明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的爆发和科学家们的奋斗与奉献。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电视之父”——贝尔德。在《广播电视概论》曾提到1930年,贝尔德提出了“彩色电视系统”的构想,他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直到1941年12月发明测试成功,然而第二天纳粹德国轰炸伦敦,将其实验室炸毁,他的心血就此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没有就此放弃,在战乱条件下抱病坚持研究,最终得以在1946年6月8日,利用他发明的彩色电视在BBC播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大游行》这一彩色电视节目。但令人惋惜的是重病缠身的贝尔德在六天后便逝世了。我相信人们记住他、尊敬他,不仅仅是因为他发明了电视,更因为他对于研发电视这一事业的终其一生的、矢志不渝的热爱。

这是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了解电视,这一在现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再普通不过的传播媒介的诞生之历史,感到非常的新奇和由衷的敬佩。在电视这一小小的媒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到科学家专注的投入,感受到世界的变化,浏览到人类文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它可以说承载了20世纪太多太多的东西。而且直到现在21世纪,它依旧随着科技的发展历久弥新,深深地在人们的生活中站稳着脚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未来的电视发展也许可以预知,也许超乎想象,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拭目以待。





雷海燕

    《广播电视读书报告》



一.  广播的诞生与发展


                           

 1. 广播的技术准备及其实验阶段 

(1864——1920年)

      864年麦克斯威第一次提出了无线电波存在的设想,他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该设想于1987年被赫兹证实,随后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电话报纸”、“无线电接收机”、“天地线”、“无线电有声广播”陆陆续续出现,直到1906年德弗莱斯发明了三极管这一在无线电技术与广播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为广播的技术准备阶段划上了句号

 2.  广播事业的初创时期 

(1920——1928年)

      1920年11月2日,美国一家电气公司设立了呼号名为KDKA的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它也是首次进行商业性广播的电台,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格局的打开。随后,美国两年内的商业广播电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达到了500多台,而此后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广播电台相继问世。

KDKA首次创办了定时的广播电视节目,它从第一次播出后,每晚约8:00开始广播,播出当地新闻、邀请艺人现场表演、为临睡前的孩子们朗读故事,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它让人们逐渐将“听广播”内化成了自身的日常习惯,培养了一批忠实、可靠的听众。另外,KAKA广播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突破,如第一个报道体育赛事、第一个播出舞台戏剧演出实况,它的大胆突破启示了作为后人的我们,如今各种赛事的评论、转播都有这样的影子。

 3. 广播事业的发展成熟阶段 

(1928年至二战之后)

     广播事业经过技术准备、初创终于迎来了发展成熟阶段,各国的广播电台数量增加、节目内容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社会各领域得到反映,并且由于二战这一处于战争的特殊阶段,人们对于外界相关信息的渴望更是大大促进了广播事业的发展。

   美国政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四次“炉边谈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内,我认为广播事业能够成熟发展离不开当时政府的支持。当时美国经济处于奔溃边缘,罗斯福需要塑造其自身亲切、友好的形象让全国各地的民众信赖他,从而支持罗斯福新政,而无线广播这一方式恰好满足了他当时的需求,事实上,他们也因此达到了暂时的共赢——四次“炉边谈话”后,美国经济刹住了颓势开始转向恢复与发展。

 4.  广播的媒体竞合时期 

(二战后至1999年)

    广播的媒体竞合时期,我也愿意称它为反思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虽然人们对于多种信息、文化的需求大大增加,但电视传播的普及威胁着广播发展,鞭策着广播进行优化。广播界开始反思自身,发挥优势,注重五个性(时效性、广泛性、服务性、参与性、多样性);重视起“黄金时间”,通过诸多方式维持广播的收听份额。

   另外,这个时期广播技术也在蓬勃发展,无线广播中引入了调频同步技术,使得广播覆盖范围更加广,有效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另外数字技术的革新带来了数字广播服务,其提供了非实时的推送式广播服务,带来了广播用户全新的收听体验;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广播电台得到了迅速普及,其既具有传统的实时广播节目,也带有随时中断、回顾、反复收听的点播节目,其的便利性吸引了一大批听众。

5. 广播事业在21世纪的新发展

    广播事业迎来了新机遇,借助信息时代的三大前沿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广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广为传播”。

   在我看来,因特网技术带来的“点播”与“直播”两种方式为无线广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无线广播甚至还出现了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的专门的网上广播电台。这种形式如同着当今爆火的网络直播的前身,不过电台博主变成了直播博主,听众变成了观众。


二.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  电视的诞生的技术准备 

    贝尔德花18年进一步深入研究尼普可夫发明的尼普可夫圆盘扫描装置,在其基础上制造出了第一台机械式电视传播和接受装置。随后经过一系列的改进,1926年1月26日,贝尔的成功地在伦敦做了公开表演,这一天成为了电视的诞生日,贝尔德因此被称为“电视之父”。

  这个阶段里,英国与美国对于电视事业的发展是属于齐头并进的,两个国家都意识到电视的重要性,争相地研发电视。


 2.      电视事业的初兴与中止 

   各国均投入到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并做出了一系列的尝试,德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室外转播,法国工程师首次展示自身的30扫描行的电视图像,苏联尝试更多扫描行数的电子摄像机与电视播送,学习德国开辟电视室…….

   但是随着二战的爆发,世界电视事业陷入了滞状态,各国的电视生产事业被战争占据为战争进行各种服务,比如被用作纳粹宣传工具、电视企业被用作生产军需品;即便还能正常进行电视台播出的柏林,也被敌军炸弹击中电视台中止,或许仍有些电视能够正常播出,但是电视技术的改进已经被战争按下了暂停。

   为什么战争对于电视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对于广播确是促进的呢?我认为是三点原因,首先广播技术在面临战争之前已经发展到一个能够普及传播的阶段,而电视仍处于萌芽阶段,相关技术、设备的研发还很稚嫩;其次,各国领导人对于电视事业仍然处于观望期,更注重于发展军事,希望本国的人才能够专注于武器的研发;最后,广播与电视的用途有一定的重合性,电视相对技术较为成熟且已经能够呈现出一点效果的广播相比,政府更倾向于发展广播。

3. 电视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电视事业的恢复与发展,离不开贝尔德的不懈努力,他在二战期间研发的彩色电视给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新的春天。同时二战结束后,各国的电视事业得到了恢复,并且由于战争带来了许多创伤,人们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改变,人们开始追求更加自由、洒脱的生活,电视便符合当时的潮流。

   日本广播协会NHK的东京电视台在街头摆放电视机,这一举措一举三得,首先是进一步扩大了电视的影响,让人们感受到了电视的美妙,同时也能增加企业对于电视广告的投放热情,最后为NHK博得了良好的口碑。其实这有一点像我小时候曾经遇到过的,天一黑,一些小超市门口便会摆出一台电视,四五张长板凳,一些劳作过后的中年人会光着膀子坐在凳子上,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看着电视上播放的各种节目,大多是抗战电视剧,看着准备兴致上来就连忙跑进去商店买几包花生米、瓜子来吃,最后小超市一晚上也有不少地收入。


 4.  电视事业的起飞 

    1949年到1981年,全世界从只有英美苏法四个国家拥有电视节目制作和播送的能力转变为全世界已有13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电视台和电视公司。

在此期间,有五件大事发生,首先是由美国带领的彩色电视的开办、第二是美国安培公司研制出了磁带录像机,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第三是通信卫星的广泛使用,随着苏联发射出第一颗地球卫星到国际通讯卫星组织发射第一颗商业通讯卫星晨鸟,开启了世界各国利用国际通信卫星传送节目的历史;第四是家用录像机、摄像机的普及,家用录像机的大批投放带动了市场变得更低廉,人们选择节目的机会更多,提高了电视收视率;最后是电缆电视的建立与发展,实大大改善了电视传播的质量,提升了观众的收视效果。


 5.  21世纪以来世界电视的发展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实现了有别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比如双向互动、自由点播、多渠道点播、多方式接受、多载体传输、以及即时传播、任意转载、海量收播。

      电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的发展、手机电视的发展、电视服务领域的发簪。其中,数字技术大大推动了电视传播与服务改革,在实践上看,数字电视依托卫星、有线、地面三种传输渠道传送信号。

联系到我的生活经验,我以前在家里用的是数字电视的机顶盒,将一张芯片卡插入到机顶盒里面就能够观看电视,当我去到同学家的时候,发现她们是需要找到卫星信号才能收看电视的,而且播放的时候很不流畅,另外我发现不同的机顶盒电视的节目、类别也相差很大,频道也不是一致的。



三. 为什么说广播电视

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我认为广播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源于它所具有的三个属性。

1.          广播电视的自然属性

         广播电视具有迅捷的传播速度与容易消逝的传播内容、广泛的传播对象与便捷的传播接受、形象的传播内容和综合的传播功能

2.          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

         广播电视传播活动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解即的经济利益;广播电视事业担负起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任务,具有历史性。

3.          中国广播电视的特殊属性

      3.1广播电视是党、政府、人民的喉舌,广播电视可以帮助党中央的声音畅通无阻地传达,使政策、话语更加透明;同时广播电视是人民的喉舌,传递人民的心声,是人民进行舆论监督的阵地,帮助“社会防腐”;

3.2广播电视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为受众提高了更多的信息接收渠道,消除了传播的空间限制,具有传播同步性、逼真性、生动性等优点,消除了文字传播的文字符号限制;另外,广播电视在客观上提高了受众的主体地位,它们反应了群众真实的思想、生活情况;

3.3广播电视是特殊的当代文化形态,它是反应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渠道,它一方面满足大众的需求,一方面服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定性,成为宣传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渠道;另外,广播电视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大众文化媒介载体,其特殊的视听传播符号,降低了受众的接受门槛,同时它将大众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4广播电视具有第三产业属性,其一方面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所需的知识、信息和娱乐,另一方面为企业和消费者对外传播信息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渠道,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同步增长。





唐小琳

《关于电视的发明与诞生的读书报告》


我选择的是孟建和黄灿老师所著的《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并且大概阅读了第一章的内容,讲的是世界广播电视发展试论。接下来我将展开我的读书报告,记录一些对我来说比较印象深刻的部分。


一、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背景


这里提到了“克服空间限制的需要”和“真实地模仿、复制客观现实的需要”两点。

我认为前者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人类为了了解和掌握更宽广的地理范畴,需要增加物质形态的传递和信息形态的传播两种能力。所以传播手段不断递进更新,从图像传播、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到今天的广泛应用的电子传播,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传播空间越来越广,并且逐步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滞留问题。在“电子传播”这一段,作者提到了麦克卢汉的话——电子媒介使人类社会重新“部落化”,原始社会的人们是以“部落”方式聚居的,即人际传播的交流方式。后来,报纸、书籍、电话、广播等大众媒介将人类社会“去部落化”,不聚居在一起也可以顺畅地联系。电子媒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类可以被媒介虚拟地聚集在一起,就像除夕夜举家团圆的时候,世界各地的许多中国人都会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这就是“去部落化”。

后者则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模仿。电视技术的本质也是一种模仿。人类会不断地用各种信息技术来复制客观现实,即人有利用自身模仿的能力创造模仿物的能力。模仿具有发现真理的功能。

在科林伍德看来,模仿是一种“虚拟活动”,具有两个层次,分别是对“真”和“善”的模仿。对于电视技术来说,模仿“真”更多的是指人类发明电视的由来,而模仿“善”是对“一个更加令人满意”的事物状态的模仿。成果往往是一些符号,比如一些艺术作品,包括我们在广播电视媒介中看到的更美丽的人和更美丽的爱情故事。所以看现在的各种节目、电视剧、电影的质感不断提高,我认为这应该也是一个不断模仿“善”的过程,反映人们的伦理追求和美学追求。在模仿之后,作者又引出了一个“内模仿”的审美运动,又称作“移情”,但是我没怎么理解内模仿和前面提到的模仿之间的区别。

另外,人们发明电视、电影,是为了更加真实地复制现实,有声电影和色彩近入电影和电视的那一刻,更倾向于一种全息复制。比如现在的VR技术,相当于复制出另一个世界,说明复制技术足够发达,可以脱离客观世界,创造的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称之为“仿拟”,仿拟出来的符号作品被称为“拟像”。


2、电视技术的发展:

图像和传播能力的双重进步


电视各种技术的原理

光电效应


电视发展的核心技术。指当光照射到某种物质的时候,该物质会产生电,电力的强弱取决于光线的强弱


荧光效应


当电流冲击荧光物质时,会导致该物质发光,而发光的强弱也与电流的强弱成正比,将“电子信号”转为“光信号”


图像分解技术


先将图像分解成像素,再用一根电线将它们顺序地传播出去,图像展示的三维空间就变成了像素构成的线性传递


扫描技术


1884年,德国工程师尼普可夫用一个布满螺旋状小洞的圆盘成功地传送了流动的图像


机械电视


“电视之父”贝尔德发明,特点:过于笨重,工作时噪音太大,对录制现场很不利


电子电视


核心技术是显像管,1878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发明了阴极射线管,在此基础上,德国的布劳恩发明了一种简单的电子显像管。


图像记录技术


磁带录音机、录像机技术、双磁头斜切线方式


传播技术


直播:利用电影摄影机对准电视接收机屏幕把图像拍摄再胶片上,经过洗印加工后播出,这种方法成本高,画面质量差。




编辑技术的进化史:

机械编辑


用放大镜对磁带上的磁迹进项定位,然后使用切片器在表明画面界限的磁迹上剪切,再用金属胶带把录像带粘接起来完成镜头的组接。


电子编辑


依据电子控制的原理,运用快进和快退功能在磁带上寻找编辑点,可以利用暂停功能控制录像机的重置和重放。


数字光盘


由DVD进化而来,具有高保真、反复录放、贮存容量大等优点,可实现环绕立体声效果,可以在电视和电脑屏幕上放像。


数码音像编辑


所谓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地在计算机的硬盘上直接截取画面,大大提高了编辑效率。




   另外,电视的传播技术历经了微波无线传播、卫星传播、光缆传播三个阶段,卫星和线缆相互结合的有线电视,是电视信号传播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