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勷勤论坛”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分论坛之智能新闻传播系列前沿讲座:经验、理论与新闻传播研究成功举办

2024-09-15 09:48:00

9月12日,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成功举办了智能新闻传播系列前沿讲座,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操瑞青老师作为主讲嘉宾,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经验、理论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精彩分享。此次活动旨在促进新闻传播领域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讲座中,刘兢、郭燕平、林英、罗诗婷、冯梦遥等老师积极参与讨论,并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影像传播与数字出版方向带头人彭柳老师担任主持人。

55.jpg 

操瑞青老师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及民国新闻史研究所副所长,其学术成果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讲座主要围绕“经验、理论与新闻传播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从新闻传播学的总体印象与基本感想、研究活动的几个关键词、对“经验”与“理论”的反思、科研项目申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日常阅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答疑解惑。


 66.jpg

讲座伊始,操瑞青老师首先提及国内新闻传播学学术水平的显著提升,并分析了这种变化对单个研究者可能带来的挑战。随后,老师结合自身案例,详细讨论了科研活动中的四个关键词:创新、问题、目标和语言。创新被视为学术期刊在公开、合理且公平的评价机制下决定是否录用文章的首要考量因素;提出一个“真”的研究问题则需要跳出常识思维,扩大个人视野;找准投稿期刊的学术风格、语言表达等定位,树立清晰的写作目标;同时,语言表达对提升文章录用率也至关重要。

77.jpg

在反思“经验”与“理论”部分,操瑞青老师强调,各类经验现象(历史或现实)是提出问题的良好切入点,但探究“经验何以成为经验”可能更为关键。关于“理论”,老师引用了彼得·伯克(Peter Burke)的名言,旨在说明理论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发现”或“提出”研究问题,而非直接“解决”研究问题。

88.jpg

在科研项目申请方面,操瑞青老师结合自身经验,从选题、可操作性和“非我不可”三个角度给出了建设性意见。选题应追求“眼前一亮”的效果,即要让同行感到新颖和有价值;可操作性则涉及前期成果、扎实数据和合理框架的准备;“非我不可”则强调项目的独创性和创新性。

最后,操瑞青老师针对青年教师和学生常见的几类问题进行了解答,包括时间分配、日常阅读以及保持初心等方面。他建议要有清晰的时间规划,有组织地进行科研工作;日常阅读应涵盖理论、经典、前沿和外文文献;同时要不忘初心,保持对学术的敬畏、突破和寻找研究中的趣味。


 99.jpg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积极向操瑞青老师提问,围绕转型、投稿标准、材料搜集、标题写作、研究问题等方向展开了深入交流。操瑞青老师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


 1111.jpg

总的来说,本次讲座不仅深入探讨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科研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论,还分享了丰富的经验和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与知识融合,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撰稿:单婷、覃子桐

初审:雷鸣

复审:何艺信

终审:刘兢